通知公告
NOTICE BULLERIN
臨夏折橋至蘭州達川公路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公示
編輯:王文濤 來源:建設管理部 時間:2019-9-2 閱讀:
2019年7月3日,甘肅省遠大路業集團有限公司在永靖縣組織召開了臨夏折橋至蘭州達川公路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會。參會的有設計單位-甘肅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施工單位-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工程監理單位-甘肅省交通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環境監理單位-甘肅文成環境監理有限公司、驗收監測單位-甘肅華譜檢測科技有限公司、竣工環保驗收調查單位-甘肅創新環境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代表和3位特邀專家。會前驗收工作組成員踏看了項目現場,會議聽取了建設單位關于項目實施情況的介紹、驗收調查單位關于工程環保驗收調查情況的匯報。查閱相關資料及質詢后,經認真討論,形成驗收組意見如下:
一、工程建設基本情況
(一)建設地點、規模、主要建設內容
臨夏折橋至蘭州達川公路位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蘭州巿境內,沿線經過臨夏市折橋鎮(K0+000)、東鄉縣河灘鎮、劉家峽水庫、永靖縣劉家峽鎮、鹽鍋峽鎮和蘭州市西固區達川鎮(K81+659.20),項目線路全長81.6592km,總體走向大致為自南向北,采用40km/h和60km/h相結合的設計行車速度,路基寬度按照8.5m、10m和12m路基寬度組合的雙車道二級公路標準建設。
臨夏折橋至蘭州達川公路總投資為172527.4304萬元,線路總長81.6592km。橋梁總長4438.2m/41座,其中:特大橋577.4m/1座,大橋2892.9m/12座,中橋399.9m/7座,小橋568m/21座。涵洞254道,分離式立交4處,鋼管渡槽13座。隧道總長10125.46m/8座,其中:長隧道8298.252m/5座,中短隧道1967.209m/3座。隧道管理站2處。項目設置的河灘收費站及鹽鍋峽收費站已全部取消。項目占地共計283.32hm2,永久占地244.7hm2,臨時占地38.62hm2。挖方174.7131萬m3,填方257.1364萬m3,棄方52 .7894萬m3,借方135.2127萬m3。共設取土場2處,棄土場6處。
(二)建設過程及環保審批情況
2008年11月14日甘肅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關于臨夏折橋至蘭州達川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甘發改交運[2008]1084號)文對本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了批復。
2009年4月16日甘肅省環境保護局以《關于臨夏折橋至蘭州達川公路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甘環自發[2009]47號)批準了本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臨夏折橋至蘭州達川公路工程于2009年11月開工建設,2013年12月全線通車運行。
(三)投資情況
工程總投資為172527.4304萬元,實際環保投資為1824.94萬元,占工程總投資的1.058%。
(四)驗收范圍
本次驗收范圍包括臨夏折橋至蘭州達川公路全線建設內容及其配套設施和環保設施。
二、工程變動情況
項目實際建成后的規模與環評階段相比,工程建設等級、路線走向與環評基本一致,路線長度、永久占地、臨時占地和橋涵工程內容與環評階段相比略有調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并參照環保部發布的《關于印發環評管理中部分行業建設項目重大變動清單的通知》(環辦[2015]52號)中高速公路建設項目重大變動清單(試行)分析可知(見表2.5-1),本工程變動內容不屬于重大變動。
三、環境保護設施建設情況
(一)施工期
(1)水環境
通過核查環境監理報告、開展公眾參與調查及現場踏勘可知,施工現場設置了臨時沉淀池,施工廢水沉淀后回用于工藝或潑灑場地抑塵。施工營地設置防滲旱廁,定期進行清運;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設置垃圾箱進行收集,定期清運至城鎮垃圾收運點集中處置。施工期落實了相應的水環境環保措施,現場周圍無污染現象發生,施工期沒有發生相關投訴。
(2)大氣環境
根據環境監理、工程監理報告和沿線走訪,施工揚塵采取灑水、運輸車輛覆蓋篷布等措施進行了有效控制,施工便道及施工場地定時進行灑水,保持場地整潔濕潤。瀝青混凝土攪拌站和灰土拌合站避開居民集中區,其距離300m范圍內沒有環境敏感點。攪拌站操作人員配備口罩、風鏡等衛生防護設備,實行輪班制,減少身體傷害。
(3)聲環境
根據工程監理、環境監理報告及對沿線公眾和團體單位的走訪調查,施工單位在施工期采取了選用低噪設備、合理安排作業時間、加強施工人員環保教育、強化施工管理等措施,施工期間未發生夜間施工和擾民事件。此外,項目施工營地、拌合站、預制場等臨時工程均設置在遠離居民區的荒地上,施工期噪聲對周圍居民影響較小。
(4)固體廢物
施工期各施工營地的生活垃圾均統一收集清運。經調查,公路沿線未發生因施工期固體廢棄物亂堆亂放而產生的糾紛或事故。棄土棄渣均按水土保持方案要求清運至棄渣場進行處理,并對渣場進行了平整和生態恢復。
(5)生態環境
根據工程監理、環境監理報告及現場調查,施工期施工單位嚴格控制施工面積,及時清運施工廢物,盡量保護周圍植被。建材堆放場、灰土拌和場、預制場及瀝青攪拌場等臨時用地盡量設在公路占地范圍之內。項目選取取土場均位于荒灘 、戈壁灘,不占用牧田。施工結束后各標段施工單位進行施工場地的清理,并礫石鋪壓加強管理,監管裸露地表,采取生態自然修復的原理進行自然恢復, 使其盡快形成地表結皮,達到控制風蝕、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二)運營期
(1)水環境
公路沿線根據實際情況設置了截水溝、邊溝、排水溝、急流槽等排水系統,未出現橋面雨水和路面雨水漫流現象。經調查,項目沿線服務設施為公路管理處1處(與鹽鍋峽隧道管理站合址共建)、隧道管理站2處,工作人員合計32人?祭账淼拦芾碚径▎T4人,站內建設有旱廁1座,化糞池1座。工作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經收集后排入化糞池,定期對化糞池進行清掏,不外排。
為保護大夏河、黃河、湟水河、及沿線5處水源地水質,防止事故狀態下有毒有害物料進入水體、土壤,建設單位按照環評報告書及其批復文件、環境監理報告的要求對公路沿線橋梁事故收集系統進行了優化完善。在穿跨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段(K17+835~K26+400、K26+400~K31+830、K38+415~K41+730、K76+580~K81+043)道路兩側安裝了加強型防撞護欄,修建了事故導流槽(兼做排水邊溝),并在導流槽末端建設事故池。同時,在祁楊大橋(K22+550)、大塬大橋(K25+162.0)、林場溝大橋(K28+662.5)、劉家峽大橋(K29+580)、祁家渡黃河特大橋(K39+932)、永靖黃河大橋(K48+785)、鹽鍋峽黃河大橋(K69+725)及湟水河大橋(K79+290)設置了事故水收集系統,并在橋梁兩端分別建設了事故應急池,每座事故應急池容積在20~50m3之間,將路面及橋面雨水全部引至保護區外排放,避免橋面廢水直接排入黃河、湟水河。根據驗收委托檢測結果及管轄區環境監測站發布的飲用水水源地監測結果可知,項目涉及的飲用水水源地和劉家峽庫區水質均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對應的標準限值。
(2)大氣環境
根據現場調查,公路沿線考勒隧道管理站和鹽鍋峽隧道管理站均使用電暖采暖。因此,運營期沿線服務設施不會產生環境空氣污染。
(3)聲環境
根據工程達到中、遠期預測交通量時沿線敏感點聲環境質量評估結果可知,全線21處敏感點中:同時執行4a類和2類標準的12處敏感點晝、夜噪聲值均可以達到《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相應標準限值要求;執行2類標準的5處敏感點晝、夜間噪聲均能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2類區標準限值要求。祁家中學、永靖中學、鹽鍋峽鎮中心幼兒園、良俊希望小學晝、夜間噪聲值均能滿足晝間60dB(A)和夜間50dB(A)的限值要求。
(4)固體廢物
公路沿線服務設施均設有垃圾箱,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定期清運至當地城區垃圾收集池或衛生填埋場進行處置。公路路面上的廢棄物由專職的公路養護人員定時清掃,公路路面及公路兩側路界范圍內比較清潔。項目沿線服務設施產生的固體廢物不會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
(5)生態環境
臨夏折橋至蘭州達川二級公路工程采取了較為完善的排水、防護及綠化措施;取土場、施工營地、預制場、拌合站等臨時工程在施工結束后均都得到了有效的恢復和利用,公路建成以后各項水保措施已經開始發揮作用,路域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公路沿線路緣帶、邊坡等進行了全面的綠化,綠化植物的選擇在保證適應本地區氣候條件,滿足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做到美觀。公路工程建設過程中,取土場數量較環評階段減少7處,占地減少21.63hm2;棄土場減少了2處,占地減少7.04hm2;其它臨時工程占地減少了9處,占地面積增加了8.14 hm2,占地均已平整,場地進行跡地恢復或綜合利用,使工程沿線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
(三)環境風險防范措施
本項目施工期及試運營期未發生環境污染事件,建設單位按環評及批復要求落實了沿線敏感水體環境風險防范和事故應急措施。
四、環境保護設施調試效果
公路沿線污染物治理設施均為旱廁或化糞池,目前已正常投入使用,定期進行清掏,不外排。
五、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一)社會環境影響
根據現場調查結果,項目建設充分考慮了沿線居民日常生產生活的便利需求及沿線公共服務設施的安全性,全線共設特大橋577.4m/1座,大橋2892.9m/12座,中橋399.9m/7座,小橋568m/21座、分離式立交4處、長隧道8298.252m/5座,中短隧道1967.209m/3座,與環評階段對比,增加特大橋577.4m/1座、小橋293m/ 8座,大橋減少2773.1m/16座,中橋減少2270.1m/38座,長隧道增加4098.252m/2座,特長隧道減少4260m/1座,中隧道減少982.748m/1座,短隧道減少1193.791m/4座,降低了公路建設對沿線居民的生產生活阻隔影響。經現場對沿線群眾調查,本公路的建設沒有對沿線兩側居民的正常往來和田間耕作造成不便影響。
(二)水環境影響
通過對臨夏折橋至蘭州達川二級公路沿線4處地表水水質的監測結果可知,監測期間大夏河大橋監測斷面,各監測項目的監測值均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Ⅲ類標準;永靖黃河大橋監測斷面,各監測項目的監測值均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Ⅱ類標準;鹽鍋峽黃河大橋監測斷面,各監測項目的監測值均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Ⅱ類標準;湟水河大橋監測斷面,各監測項目的監測值均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Ⅳ類標準。根據臨夏州環境監測站發布的飲用水水源地監測結果可知,項目涉及的尕西塬飲用水水源地和劉家峽庫區水質均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II類標準限值。
(三)大氣環境影響
公路沿線考勒隧道管理站、鹽鍋峽隧道管理站均采用電暖設備或空調供暖,無煙氣排放。此外,項目區域大氣擴散條件較好,道路兩側植被較為豐富,可有效稀釋沿線汽車尾氣,因此工程的建設對沿線環境空氣的影響較小。
(四) 固體廢物影響
公路沿線隧道管理站等服務設施均設有垃圾箱,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定期清運至當地城區垃圾收集池或衛生填埋場進行處置。公路路面上的廢棄物由專職的公路養護人員定時清掃,公路路面及公路兩側路界范圍內比較清潔。
(五)生態環境影響
臨夏折橋至蘭州達川公路采取了較為完善的排水、防護及綠化措施;棄土場、施工營地、料場等臨時工程在施工結束后均都得到了有效的恢復和利用,公路建成以后各項生態保護措施已經開始發揮作用,道路沿線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公路沿線均進行了全面的綠化,選擇的綠化植物均適應本地區氣候條件。
六、驗收結論
臨夏折橋至蘭州達川公路開工建設前開展了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按照“三同時” 制度的要求建設了相應的環保設施并與公路工程同時投入運營,在施工和運營階段執行了國家環保法律、規章和環保部門對于建設項目環 境保護工作的各項要求,同意項目通過竣工環境保護驗收。
根據《國務院關于修改〈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決定》(國務院第682號令)和《環境保護部〈關于規范建設單位自主開展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的通知〉的通知》要求,我公司現對臨夏折橋至蘭州達川公路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情況進行公示,敬請各單位、團體和個人提出寶貴意見。
臨夏折橋至蘭州達川公路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公示本】.pdf
臨夏折橋至蘭州達川公路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驗收組意見】.pdf
公示期:20個工作日(自2019年9月2日至2019年9月29日)
聯系人:朱先生
聯系電話:0931-8727528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皋蘭路4號
甘肅省遠大路業集團有限公司
2019年9月2日
上篇:
下篇: